走访白马镇浮山社区的一些感悟——城建集团董事长、党委书记、总经理 崔长龙

2018-04-12 10:19:41 lscjjt 6

  大走访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,为了更好地贯彻区委、区政府要求,切实落实精准扶贫工作,我带领集团部分党员干部到白马镇浮山社区走访困难群众,倾听他们的心声,体会他们的艰辛,了解他们的诉求。

  在走访过程中,我深入到村民家中,仔细询问,耐心倾听,并认真做好记录。我全面了解了村民的基本情况、收入状况和生产生活现状等,努力做到摸清社情民意,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。

 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浮山村陈姓老人家和黄姓老人家。

  走近陈姓老人家,映入我的眼帘的是,一位87岁的老人,正为一位54岁的妇人梳洗。老人满脸皱纹,身材佝偻,手指关节特别粗大,颤颤巍巍,看样子十分吃力。而54岁的妇人,坐在墙角,面色痴呆,一言不发。村里的干部介绍说,那是老人的儿媳,她身患智力二级残疾且是聋哑人。我询问其他家庭成员的情况。村干部介绍道,二十年前,为了给家庭带来希望,老人毅然挑起了抚养两代人的担子。老人抱养了孙女并含辛茹苦地把她抚养长大。孙女乖巧懂事,成绩优秀,顺利考上了南京的一所大学。虽然生活艰辛,倒也其乐融融,感觉生活有希望、有奔头。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,唯一的儿子因病去世,并欠下了巨额医药费。失去顶梁柱的一家三口——年迈的奶奶、痴呆的妈妈、学业未完的女孩,只能依靠四五亩地的租金及低保过日子。本该共享天伦之乐、受到儿女悉心照料的老人,一次次扮演着母亲的角色。环顾四周,屋子虽是60年代的瓦房,低矮破旧,但和它的主人一样,收拾得干净整洁,透入出主人的坚强和倔强。说到这些年的不易,老人跟我们聊道:“她是我的媳妇,我的孩子,天下哪有妈妈不顾自己的孩子的?”问到需要什么帮助的时候,老人支支吾吾推脱许久,只说“等孙女大学毕业就好了!”可是眼里的渴望我是一目了然。我被老人的坚强、乐观深深打动。我用力地点点头,鼓励她道:“一切都会好起来的!”

  走到黄姓老人家门口,只见破旧的围墙,锈迹斑斑的铁门,落寞的房屋内唯一新一点的东西大概就是过年时贴在堂前的那个“福”字,可在他老伴的脸上看不到一点笑容。老人家今年72岁,已经中风卧床十年,家里全靠老伴务农维持生计,两位老人没有直接经济来源。他的老伴跟我们聊道:“一年光买药买尿不湿就要花费5000元。有的时候想想心酸,但想想一日夫妻百日恩,不能不好好照顾他。”话语间透露着心酸与无奈,更透露着她对丈夫的情深。当问到有什么要求的时候,她闭口不语,许久才缓缓道来:党跟政府已经对她很好了,给了她家很多帮助,对我们的到访没有太多的要求。看到这一幕,再加听了她的一席话,我内心五味杂陈,不是滋味。

  不难发现我们的老乡内心是真心拥护我们的党和政府,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恩之情。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,他们也是尽量自己克服、自己解决,不想给党和政府增添麻烦。老乡的淳朴、善良、坚强、相濡以沫、不离不弃,深深地打动了我。但困难确实横亘在他们面前。“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”,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有所行动。

  白马镇浮山社区有许多孤寡贫困老人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的芊芊学子。我们真情关心、真切帮助。针对白马浮山村的一些实际情况,集团及时与白马镇政府取得联系,并与白马镇慈善会对接 ,一次性自愿捐助15万元人民币,成立了可持续性扶贫助困机制,冠名基金形式,该冠名基金名称为(溧水区慈善总会城建集团助困基金,情暖溧水助医、关爱夕阳助老、圆梦助学、慈恤助孤、扶困助贫、关爱失独助暖)。该冠名基金成立后可吸纳社会资金加入。助困基金定向用于白马浮山村夕阳助老、圆梦助学、扶困助贫等慈善救助项目。

  通过此次大走访,我有些感悟:党员干部确实要走出去、走下去、走进去,大走访不能走过场、不能流于形式,把问题看清楚、带上来、解决掉。精准扶贫,贵在“精准度”,绝不能粗放“漫灌”,更不能“天女散花”。瞄准贫困居民,做雪中送炭的事,一定要把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,将慈善基金用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。急群众之所急,想群众之所想,盼群众之所盼,切实解决群众实实在在的问题,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,增强群众的获得感,是我们每个党员义不容辞的职责和神圣使命。只要我们一起共同努力,到2020年一定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。